但别忘了,三大运营商不是普通互联网公司,它们是强监管、强牌照、带公共服务属性的行业。换句话说,不仅要讲效率,更要讲可达性和普惠。老年人、低收入人群、只想“保号”的备用卡用户,对小额充值是刚需。你我切个 App 很容易,但对不少人就是障碍。更重要的是,选择权不能在高频入口里被悄悄拿走。
从用户体验角度,这事儿特别容易让人心里“打折”。以前我们从实体充值卡一路走到线上直充,本来应该越来越灵活、越来越友好,现在却在最常用的入口前又竖了一道“50 元门槛”。很多人不是差那 30 块、40 块,而是会觉得:你是不是在逼我?
那怎么办?我给三方都各提一招,成本不高,但能把火给“灭”了:
第三方平台:保留 50/100/200 这些主流档位没问题,但请把“自定义金额”或 10/20 元放回显眼可达的入口,不需要特别突出,别“藏起来”就行。这样既保证大多数人的高效,也照顾到有小额需求的人。
运营商:既然官方渠道保留了小额,那就把流程再做顺一点:少跳转、少验证码、少隐藏开关;并在清结算上进一步自动化,尽量把小额单的单位成本打下来。别用“请下载我家 App”解决一切。
用户:如果你确实只想充 10 元、20 元,优先去官方 App/网上营业厅;不要被“低价慢充/代充”忽悠,价格看着便宜,风险不小,出了问题还容易扯不清。
再强调一下,这事儿不是“抠不抠”的问题。50 元对很多人确实不算什么,但对一部分人就是一两天的生活费;对另一些人,则是对“被迫选择”的反感。入口设计要尊重用户分层,让“重度用户更高效、轻度用户也能到达”。这才是服务业的基本盘。
最后,用一句话收尾:技术进步的意义,不是让服务变贵、变远,而是让它像水电一样,随用随到、按需即用。把小额入口放回来,对企业只是九牛一毛,对很多人却是具体而微的体面和选择。做起来并不难,做或不做,态度全在一念之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